历代志下



历代志下十六1如何能与列王纪上十六8和谐一致?


假如亚撒于主前九——年开始作犹大王,亚撒三十六年就应该是八七六年或八七五年(代下十六1)。以色列王巴沙作王,由九O九至八八六年,因此,巴沙若是在八七五年在拉玛建做防御工事的话。那时候,亚撒已死去约十一年了。由此看来,马所拉的这两段经文明显有冲突。下文题出两个可能解决这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历代志下十六1的male-kut-t'Asa并非指亚撒统治期间,而是「亚撒之国」,意即南国犹大(亚撒是犹大王),以别于由北面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国。以色列分为南北两国,始于罗波安之时,即九三一或九三0年,于是,第三十六年即是主前八九五年。因此,巴沙有可能在这一年攻击犹大(参Leon Wood,IsraelHistory P.346,指出巴沙攻击犹大之事,发生于亚撒第十六年或主前八九五年)。照此推论,历代志编者所抄录的那份古老的犹大官方记录,以九三一年为南北国分列之年,而代下十六1的「三十六年」,乃由九三一年开始计算。另外,十五19的「三十五年」,亦由南北国分裂时开始计算。但自此以后,历代志编者的选材,似乎又再转回以登基年记载时间的资料了。詹麦臣亦赞同这个观点,他指出:「最优良的圣经批评家都认为这个日期(即代下十六1的三十六年——译按)应由南北国分裂时开始计算,这一年刚好是亚撒的第十六年。这种计算年份的方法,极可能得自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代上十六11);这位受圣灵感动的历史家,选材自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而写成了历代志。」(参Jamieson-Fausset-Brown,Commentary,I:274)

为使这项推论的基础更加稳固,在此要指出,被掳以后的书卷应用malekut这个字时,通常是指「王国」、「领域」,而不是指「统治」(参代下一1,十一17,二十30;尼九35;帖一14等例子)。在历代志上十七14,malekut这字是用来代表属于耶和华的「国」:在以斯帖记一2及五1,亦用以指波斯「王国」。然而,将这字置于某王帝之前,而用以指这个王帝的先祖所创立的王国,这情况却没有再出现了。事实上,代下十六章以后的经文,在记载日后犹大国的历史时,malekut这字再没有出现与十五及十六章之处相同的用法。这个问题使第一个解决方法遇上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假如奇里的解释正确,代下十五19与十六1两个数字所出现的错误,就与王下十八1的问题相似。在列王纪下的情况里,各方面证据都显示「希西家王十四年」应修改为「希西家王二十四年」。另外一个例子是代下三十六9与王下二十四8,前者记载约雅斤登位时只有八岁,后者则指他那时已有十八岁。还有一个例子,代下二十二2指出约兰的儿子亚哈谢于四十二岁开始作王,但王下八26却记载他开始作王时是二十二岁(这可能是更正确的数字)。




犹大的约兰王接获以利亚的信件?

但那时以利亚已离世多年了,这事怎可能会发生呢(参代下二十一12-15)?


以利亚离世后,当然没有可能写信给约兰,不过这问题的背后却有一个不真确的预设一一约沙法之子约兰登基作犹大王之前,以利亚早已离世了。读者可参看郭克奇的着作(W.Crockett,AHarmony of Samuel,Kings and Chronicles,p.247)。郭氏指出,以利亚被接升天之时,是北国亚哈的儿子约兰在位期间。因此,以利亚当然可以在八四七年去函约兰,警告他并向他发出审判的信息。因为约兰作犹大王的时间(八四八至八四一年),大部份与北国的约兰王统治时期重叠(八五二至八四一年)。在约兰以先作王的亚哈谢(亦是亚哈的儿子)统治以色列期间,以利亚仍然很活跃。因为圣经记载了一段与亚哈谢及以利亚有关的事迹,亚哈谢派十人捉拿以利亚,但以利亚祈祷神,神就从天降下火来烧死那些兵士(参王下一3-16)。此事以后,这位年老的先知可能仍在世上生活了四、五年,直至约沙法的不肖子登位,露出他乖辟的性格和恶行。(根据历代志下工十一4记载,约兰登位不久,就将几个弟弟杀尽。约兰这种斩革除根的行动,可能是受那嗜杀的妻子亚他利雅「耶洗别之女」教唆。亚他利雅在自己的儿子亚哈谢被耶户杀死后,便将亚哈谢家的其余生还者歼灭,时为主前八四一年。)

无可否认,以利亚被接升天的记录见于列王纪下二1-11,而约兰作犹大王的记载,却迟至王下八16才出现。但我们应该留意,列王纪上下的作者通常会以某些主要先知(如以利亚及以利沙)的生平为主线,以记载各个王帝的统治。列王纪作者记载以利亚的功绩,便沿着这个方向预先记载了以利亚升天的经过,而没有待记载这事真正发生的年份时才重题以利亚。以利亚升天的日子,与其弟子以利沙向他求灵感之时日极接近。在亚哈统治期间,以利亚首先呼召以利沙作为弟子,将外衣披在以利沙身上作为一个象征行动(王上十九19-21),在此之前不久,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与假先知对抗。

稍后,已接近以利亚在世上工作的尾声了,当时是亚哈之子约兰在位期间(八五二至八四一年)。走笔至此,列王纪的作者认为记载的主题应是先知的继承问题。于是,列王纪作者便先行记述以利亚离世的情况(以利沙拾起以利亚遗下的外衣,并获得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感动);然后才在第三章重新开始记载以色列及犹大历朝的事迹。列王纪作者认为这样的编排比较合理。圣经作者对某事情的预期记述(即将后期发生的事迹置于前期的记述中),有另一个例子:王下十九37记载西拿基立被刺身亡的事迹,此事发生于主前六八一年,在希西家于七一四年得病之后。

至于本篇问题的讨论中心所在一一历代志下所记以利亚去函予约兰这事,作者没有明说出以利亚究竟在约沙法之子约兰登位之前抑或之后离世,因此,这段经文没有明显的时间误置的问题。以利亚极可能于八四七年写成达予约兰的信件,并在同年交在约兰手上,此后不久,以利亚就被火车及火马接去了(王下二11)。




为何列王纪下没有提及玛拿西悔改?



根据历代志下三十三13-16,玛拿西从巴比伦获释回国,此后便悔改归向神(参11节)。在极度绝望中,玛拿西投向神的恩典,而这位神正是他统治犹大时所憎恨、所侮辱的那一位。玛拿西悔改,神便应允他的呼求,使他获释回国。第十五及十六节指出,玛拿西除掉他以前立在圣殿里的偶像,并将耶路撒冷的异教祭坛全数拆毁,丢弃在城墙外面。此后,他依照摩西的律例恢复了圣殿中的敬拜,终其一生,都与耶和华有美好的相交。

但为什么这位恶王最终悔改的事迹,列王纪下第二十一章竟没有提及?这章开首的九节经文,详尽记载了玛拿西的恶行,破坏以色列人与神所立的约,他这罪恶的行径的影响,使国民的灵性一泻千里。到了十至十五节,作者指出,因为玛拿西的滔天罪行,神便向他及犹大国发出审判,耶路撒冷及整个国家都被敌人蹂躏。本章结束时(16-18节),概括描述了在玛拿西统治之下,使耶路撒冷陷于罪里,又流许多无辜人的血,但作者没有指出玛拿西逝世之前是否有悔改。

列王纪上二十一章没有提及这个统治期长的恶王最后悔改了,着实令人有点讶异,因为玛拿西悔改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可以找到解释理由,就是列王纪作者所重视的,与历代志有些歧异。列王纪作者所关注的,并非某领导者个人与神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就代表了这个国家,他要带领国家遵守神盟约中的责任。在玛拿西统治期间,犹大国民的道德及灵性水平大降,虽然他自己终于悔改归向神,但也太迟了,影响所及的结果也太微弱。纵使他悔改,但对犹大国的影响可说是微不足道。其子亚扪继位作犹大王后,国民又回复拜偶像,道德依旧腐败,国家的情况就像玛拿西未从被掳之地获得释放时一样。神的咒诅并未从耶路撒冷挪走,主前五八七年这城被摧毁了。

历代志编者所注重的,是每个领导人自己与神的关系。因此,在列王纪十五9-24,只是大略描述亚撒的政绩,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亚撒所犯的一个大错上,就是他送金银财物给大马色王便哈达,要求他自北侵略以色列国,迫使巴沙王放弃在南面边界修筑拉玛的计划。亚撒的计划似乎成功了,巴沙所筑的防御工事后来被亚撒的军兵破坏了,但亚撒贿赂便哈达,却引致一连串灾难。但历代志一段平行经文却有不同的重点,代下十六7-9记载先知哈拿尼指摘亚撒,控诉他倚靠亚兰王而不祈求神帮助。哈拿尼提醒亚撒,神曾奇妙地救他脱离埃及和古实强大阵容的军兵,因此,只要亚撒完全仰赖神的恩慈,神必施行拯救。(这件事迹详见于代下十四9-15,但列王纪却只字不题。)

再将时间推前一点,我们再发现可显出历代志与列王纪不同重点的记载。历代志下十三2-20详述罗波安之子亚比雅如何战胜耶罗波安第一。列王纪对这事只字不题,因为这两个王帝之间的争战,对分裂王国的动荡政局无长远影响。但对历代志编者来说,亚比雅得胜一事却有极大含意;因为这事可显出,神必拯救那些面对难题,周围环境又对他不利的人,只要他信靠神,像亚比雅一样就可以了。根据上述例证,我们可以识别出两位历史家选择材料的不同重点。列王纪上的作者根据某王帝是否忠于神的盟约,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王帝统治期间在王国一般的影响。历代志编者却对某些可以彰显伟大信心的特别时刻感兴趣,纵使这段事迹对整个国家没有长远的影响。所以,列王纪没有记载某些在历代志里提及的事迹,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历代志资料的准确性应受质疑。与这情况相似的是,新约符类福音其中一卷所没有记载的事情,却可见于另一卷福音书,我们亦不能说这些资料不真确。



【上一章】 【下一章】